
公共基礎(chǔ)知識之戊戌變法
中華民族要走向復興,在進程中要善于從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智慧、用歷史思維來思考現(xiàn)實中的問題。晚清王朝的沒落,充滿跌宕起伏,戊戌變法讓人總是扼腕長嘆。在全國事業(yè)單位考試中會考察戊戌變法的性質(zhì)、導火索、開始的標志、戊戌六君子、變法失敗的原因等等,考點頗多,以識記性單選題考察為主,下面帶大家一起來學習其中的考點。
一、戊戌變法的背景
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敗用鐵一般的事實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巨大的民族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康有為與梁啟超集結(jié)1300余名舉人,聯(lián)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在甲午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的清政府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史稱公車上書,也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派積極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著書立說,如1895年8月17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1897年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1898年2月,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學會,創(chuàng)辦了《湘報》。
二、戊戌變法的進程
1.1897年冬,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在嚴重民族危機的激發(fā)下,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光緒帝接見康有為,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因此該事件也是戊戌變法的導火索。
2.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開始變法。
文教方面:舉辦京師大學堂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京師大學堂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同時還挑選學生到日本游學廢八股、鄉(xiāng)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fā)明,這里廢科舉和八股文是考試的重點。這里有一個出題的重點,科舉制在1905年正式宣布廢除,因為戊戌變法最終是失敗的,因此這項舉措并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經(jīng)濟方面:康有為強調(diào)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yǎng)民;因此在全國各地設立工廠、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士農(nóng)工商自謀生計、倡辦實業(yè),促進生產(chǎn)、鼓勵私人開辦工礦企業(yè)。
政治方面:①開放言路。光緒皇帝下詔,允許報紙“指陳利弊”,“中外時事,均許據(jù)實昌言,不必意存忌諱”。也就是新聞言論自由,又下詔,凡院、部司員欲條陳意見,可以上書,通過本衙門的“堂官”(首長)代傳。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遞;②精減機構(gòu)。③任用新人。維新派楊銳、劉光第、譚嗣同都被光緒任命為“軍機衙門章京上行走”(秘書),參與新政。
3.變法開始后,守舊派阻撓變法上書慈禧殺了康、梁,慈禧也有心廢除光緒皇帝,另立新君的想法。譚嗣同秘訪維新派新星袁世凱,讓袁世凱帶兵勤王,誅殺守舊派榮祿,軟禁慈禧。袁世凱回到天津立刻向榮祿告密,背叛了光緒皇帝。1898年6月16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qū)的軍政大權(quán),發(fā)動戊戌政變。
4.“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被慈禧囚禁在瀛臺,在慈禧死的前一天被毒死。慈禧也展開清算屠殺變法人士,其中“戊戌六君子”是指: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譚嗣同曾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臨刑前他用他的生命在吶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們記住了這位晚清變法的先驅(qū)的名字,也記住了他“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英雄氣概。
三、戊戌變法的失敗的原因
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歸根到底是由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水平?jīng)Q定,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水平很低、經(jīng)濟基礎(chǔ)還很薄弱、資產(chǎn)階級力量弱小,資產(chǎn)階級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從變法的性質(zhì)來看是一種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的改良運動。
【試題練習】
(單選)1.維新運動時期,近代中國資產(chǎn)階級企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以挽救民族危亡,維新派代表康有為把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說成是主張變革的先師。對此,下列表達不正確的是:( )
A.維新派具有局限性
B.當時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力量弱小
C.維新派企圖借助傳統(tǒng)思想減少變革的阻力
D.維新派倡導封建思想
【答案】D【解析】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fā)展農(nóng)、工、商業(yè)等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可見,維新派倡導新思想,并非倡導封建思想。故本題答案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