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老馬識途: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里走出山谷。時 間一長,軍隊的給養(yǎng)發(fā)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么軍中的 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于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 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 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后終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齊國的大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 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2、風馬牛不相及: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服虔注:“牝牡相誘謂之風。”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會盟北方七國準備聯(lián)合進攻楚國,楚成王(公元前682?———前626)知道了消息,覺得齊國是毫無道理的侵略,一邊集合大軍準備迎戰(zhàn),同時也決定派大夫屈完迎上前去質問齊國。成語“風馬牛不相及”的典故,就是源于這一次交戰(zhàn)前的唇槍舌劍。后世則以“風馬牛不相及、風馬牛、風馬不接、風馬、風牛”等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3、東道主:東道主”一詞,最早見于左丘明的《左傳》一書中的《燭之武退秦師》。文中的燭之武對秦穆公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意思是說:讓鄭國獨立存在,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當時鄭國在秦國東方),秦國使者來來往往,讓鄭國供應他們的資財食用物資,對于您也沒有什么害處。這就是“東道主”一詞的由來。從此,“東道主”就成了主人的代稱,而且廣泛地使用起來了。
4、不欺暗室:春秋時期,衛(wèi)國國君衛(wèi)靈公一天夜里聽到一陣馬車的聲音由遠而近,過一會悄無聲息,后來又由近而遠,衛(wèi)靈公感到奇怪便問夫人。夫人說是賢臣蘧伯玉,只有他始終如一堅持朝中禮制,衛(wèi)靈公派人去調查,果然是蘧伯玉。現(xiàn)指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5、陶朱公:范蠡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和經濟學家。被后人尊稱為"商圣","南陽五圣"之一,他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被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
6、太史直筆:周靈王二十四年(前548)春,齊崔杼率軍伐魯,以報復去年孟孝伯對齊的討伐。五月十六日,齊莊公在城北設宴招待莒君,崔杼推說有病,不去赴宴。次日,齊莊公到崔杼家問候崔杼,乘機又與棠姜混在一起。棠姜原是棠公的妻子,棠公死后為崔杼所得,而齊莊公又和她私通。崔杼率領武士一擁而上,齊莊公登高臺請求免于一死,崔杼不答應。齊莊公請求結盟或在太廟里自殺,崔杼均不答應。后齊莊公跳墻,被人用箭射中大腿而落地,旋被殺死。崔杼弒齊莊公后,立齊莊公同父異母弟杵臼為君,即齊景公。崔杼為齊景公的輔相,執(zhí)掌朝政,慶封為左相。他們在太公宗廟里和國人結盟,要人們都親附崔氏、慶氏。崔杼殺了齊莊公,齊太史記載“崔杼弒莊公”。崔杼知道后便殺掉了太史。太史之弟接著這樣寫,也被殺。另一弟仍然這樣寫,又被殺。又有一弟還這樣寫,崔杼就由他去了。南史氏聽說太史都死了,拿著照樣寫好的竹簡前去,聽到已如實記載,這才回去。史官們如實記錄歷史的精神,令人敬佩!秉筆直書從此成為中國史官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7、莊周夢蝶: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飄飄然,十分輕松愜意。這時全然忘記了自己是莊周。一會兒醒來,對自己還是莊周十分驚奇疑惑。認真想一想,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莊周? 這個故事一般稱作“莊周夢蝶”。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莊子卻以為不然。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莊周看來,他們都只是一種現(xiàn)象,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tài),一個階段而已。簡單的一個故事,即表現(xiàn)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tài)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莊周與蝴蝶的關系揭示出來。形而下的一切,盡管千變萬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莊周也罷,蝴蝶也罷,本質上都只是虛無的道,是沒有什么區(qū)別的。這叫“齊物”。
8、高山流水: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9、歧路亡羊: 一天,楊子的鄰居家逃失了一只羊。失主很焦急,請許多親友去尋找。過了一會兒,他來找楊子請求說:“先生,我想請您家的仆人幫助我去找羊”楊子了解情況后,奇怪地說:“逃失了一只羊,竟要派這么多人去尋找,真是小題大做!”那鄰居苦笑著解釋說:“先生您聽我說,村子外有幾條岔路,人少了是不行的。”楊子無奈,只好叫仆人幫他去找羊。過了一段時間,鄰居及其親友、楊子的仆人等都來到楊子家。楊子問他們:“羊找到了沒有?”鄰居垂頭喪氣地表示沒有找到。楊子驚奇地問:“你們這么多人尋找,怎么還會找不到的呢?” 鄰居說,“出村子上了大路后,有幾條岔路,岔路中還有岔路。越走遠,岔路就越多,簡直像蜘蛛網一樣。所以即使這么多人尋找,到后來也弄不清楚羊究竟是從哪條岔路上逃走的。”楊子聽后沒有說話,但神色嚴肅起來,并帶有憂傷的成分。他的學生不解,問他道:“先生,一只羊不值多少錢,再說逃走的那只羊也不是先生家的,您為什么要如此憂傷呢?”楊子聽了仍然沒有說話,有個學生把這件事告訴了一位名叫心都子的學者,他解釋說:“岔路太多了,所以羊容易逃失。同樣的道理,讀書人因學說不一致而找不到真理,以致誤入歧路,一無收獲!” 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10、南門立木: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zhàn)斗,實行連坐之法"。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并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贊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11、雞鳴狗盜:戰(zhàn)國時代齊國的孟嘗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養(yǎng)了食客三千多人,個各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嘗君遭遇困難,食客們一定全力相助,幫他解決困難。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嘗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請他到秦國作客。孟嘗君為了報答秦王的賞識,于是就送上一件名貴的純白狐裘,作為見面禮。孟嘗君與秦昭襄王二人一見如故,秦王對于孟嘗君的才華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為宰相。但是秦王對孟嘗君的寵幸,引起了秦國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許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說孟嘗君的壞話。起先秦王并不理會,但是大臣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進讒言,最后孟嘗君終于被軟禁起來了。
孟嘗君遭到軟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寵妾燕妃幫忙。但是燕妃卻說:“如果孟嘗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樣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辦法。”孟嘗君聽了燕紀的話,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這么一件,現(xiàn)在要到那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
就在這時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奮勇地對孟嘗君說:“我有辦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來。”這天晚上,這位食客就偷偷進入皇宮,學著狗叫把衛(wèi)士引開,順利地偷回當初獻給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嘗君利用白狐裘收買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嘗君說了不少好話,過了沒多久,秦王就釋放了孟嘗君。
孟嘗君害怕秦王臨時反悔,因此一被釋放就馬上喬裝改,趁著月黑風高的夜晚,來到了秦國的邊界—函谷關。只要通過了這道關口,秦王就奈何他了。可是現(xiàn)在是深夜,城門緊閉,根本沒有辦法出關。孟嘗君一行人內心真是急死了,城門必須等到雞鳴才會開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發(fā)現(xiàn)他們逃走了,而派人追趕他們,這該如何是好呢?就在這時候,忽然有位食客拉開嗓子,學著雞鳴“喔—喔喔”,一時之間,全城的雞都跟著一起鳴叫。守城門的將兵一聽到這么多公雞在叫,以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規(guī)定把城門打開了。孟嘗君一行人就這樣子平安通過了函谷門,離開秦國,回到齊國去了。 現(xiàn)指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12、夏朝: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xiàn)的以“中興”二字命名的時代。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敵對的寒促派人殺死。少康是遺腹子,憑借個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幫助,廣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遺民的擁護。經過周密的策劃,少康通過用間、行刺等手段,以弱勝強,最終戰(zhàn)勝寒促父子,實現(xiàn)了夏朝的中興。
13、商朝:武丁盛世
武丁,商朝君主,后世稱作高宗。傳說名昭,為盤庚弟小乙之子。年幼時,武丁曾在外行役,與“小人”(指平民百姓)一起勞作,因而較了解“稼穡之艱難”。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說執(zhí)政。傅說原為刑徒,被武丁發(fā)現(xiàn),加以重用。由于武丁將商王朝推向極盛,被稱作“武丁中興”。
14、西周: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誦、姬釗的統(tǒng)治。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中國西周時周成王、周康王相繼在位的40余年間所形成的安定強盛的政治局面。成康時期,是周最為強盛的時期,史稱天下安寧,刑具40余年不曾動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贊譽。康王在位期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后世將這段時期和成王末年的統(tǒng)治稱為“成康之治”。
15、西漢: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tǒng)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視農業(yè)的生產和發(fā)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tǒng)治為“文景之治”。
16、東漢:光武中興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謚號“光武”。他領導舂陵等義軍,掃滅新國的王莽軍隊,延續(xù)漢業(yè),成功地實現(xiàn)了東漢的興盛。在他當政的中、后期乃至明帝時期,出現(xiàn)了一個“馬放牧,邑門不閉”、“四夷賓服,家給人足,政教清明”的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局面。劉秀采取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xiàn)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此劉秀統(tǒng)治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17、隋朝: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chuàng)的,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yè)、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倡導節(jié)儉,節(jié)省了政府的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同時設置谷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tǒng)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后的中國,到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戶口才有三百八十萬,還不到隋朝極盛時的二分之一。
18、唐朝: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取得的盛世。唐太宗時期,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征等諍臣;并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jié)約,休養(yǎng)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xiàn)了安定的局面;同時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wěn)固邊疆。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統(tǒng)治前期所出現(xiàn)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fā)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
20、宋朝:咸平之治(北宋)
宋真宗咸平時期,任用李沆、曹彬、呂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績有聲有色,社會一片繁盛,后世稱為“咸平之治”。
21、南宋:元嘉之治
元嘉之治指的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年號元嘉),因其政治較為清明,又努力推行繁榮經濟文化的各項政策,從而出現(xiàn)了短期內經濟的恢復,人民生活較為安定的政治局面,史稱“元嘉之治”。
22、明朝:永樂盛世
1421年,明成祖正式將明朝的都城遷到了北京。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采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fā)展經濟,在其統(tǒng)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由于成祖年號為“永樂”,后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
23、清朝: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我國清王朝前期統(tǒng)治下的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于嘉慶元年(1796年)川陜楚白蓮教起義爆發(fā),持續(xù)時間長達115年。在此期間社會穩(wěn)定,經濟快速發(fā)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但因制度僵化,閉關鎖國,使得這一局面無法長久。
24、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字友三,詩人、學者。生于湖北黃岡浠水,新月派代表詩人,代表作品:新詩集《紅燭》、《死水》。
25、臧克家(1905-2004)山東諸城人,近代杰出詩人,著名作家、編輯家,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孫荃、何嘉,被譽為“農民詩人”,代表作品《難民》、《老馬》、《有的人》。
26、趙樹理(1906-1970),原名趙樹禮,小說家,是“山藥蛋派”的代表。主要作品有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等。其中,《小二黑結婚》被茅盾譽為“解放區(qū)文藝的代表作之一”;《李有才板話》被茅盾譽為“走向民族形式的里程碑”。
27、錢鐘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他博學多能,學貫中西,曾任西南聯(lián)大、暨南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和《宋詩選注》、《管錐編》等。
28、孫犁(1913-2002),原名孫樹勛,“白洋淀派”創(chuàng)始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風云初記》,短篇小說《荷花淀》等。作品充滿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
29、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著名小說家。抗戰(zhàn)時期開始了文學生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雷》、《犧牲者》;長篇小說《種谷記》、《銅墻鐵壁》、《創(chuàng)業(yè)史》;中篇小說《狠透鐵》;散文特寫集《皇甫村的三年》和《柳青小說散文集》等。
30、杜鵬程(1921-1991),主要作品《保衛(wèi)延安》,是我國第一部大規(guī)模正面描寫解放戰(zhàn)爭的長篇小說。
31、李季(1922-1980),主要作品有長詩《王貴與李香香》,長篇敘事詩《楊高傳》。前者以信天游形式歌頌陜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我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2、曲波(1923-2002),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故事驚險緊張,富有傳奇色彩。
33、羅廣斌(1924-1967)、楊益言,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紅巖》,小說出版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
34、何為江左
麒麟才子梅長蘇,江湖人稱“江左梅郎”。于是問題來了,江左在哪里呢?江左就是現(xiàn)在的淘寶包郵區(qū),大致范圍包括皖南、蘇南、上海、浙江、贛東北,古稱江東。
我國古代認為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組成,五行對應著五種方位。太陽從東邊升起,有利于植物生長,所以東方屬木,你看繁體字“東”字的中間部分是“日”字,貫穿“日”字的是“木”字。金克木,所以與東方相對的西方屬金。中國位于北半球,北方冷,南方熱,所以北方屬水,南方屬火。由于北半球的房屋,坐北朝南可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所以坐北朝南,以南方為正,成為中國古人的習慣,周朝就以坐北朝南為周王之座。當以南方為正時,便左東右西了。
歷史上江左風流人物的代表是謝安。西晉末年,亂世,北方士族紛紛舉家南遣,渡江到江左,史稱“衣冠渡江”,“王謝堂前”中的謝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一支。謝安自小是神童,王羲之的好基友,為人胸襟博大,氣度恢弘。他隱居東山二十載,四十二歲出山,粉碎了桓溫稱帝的美夢,以少勝多打贏了肥水之戰(zhàn),如此文治武功,絲毫不亞于梅長蘇嘛,不愧是當時的國民貴公子,成語“東山再起”就是說的謝安。
35、何處是瑯琊
瑯琊是山東省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古老地名,涵蓋今山東臨沂以及青島、諸城、日照一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家大族王氏、顏氏、諸葛氏都是這里的豪族。并不是歐陽修《醉翁亭記》里面提到的安徽滁州的瑯琊山。
36、大梁是誰家天下
在晉朝滅亡之后,,南北對峙形成幾個朝代,南方政權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其中的南朝梁,就是《瑯琊榜》中大梁的原型,他們的君王都姓蕭。由南齊宗室蕭衍取代齊朝稱帝,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因為蕭衍的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
南梁又稱蕭梁,統(tǒng)治時間只有五十五年,但文化氛圍非常濃厚,《昭明文選》的作者蕭統(tǒng)、《宋書》的作者沈約、《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詩品》的作者鐘嶸,以及江淹、丘遲、吳均、瘐信、陶弘景等大名士兼文學家、文學評論家,都是這個時期的人。
《瑯琊榜》中梁帝的貼身太監(jiān)叫高湛,這是當時北齊皇帝的名字。作者是有多恨北齊吶。不過北齊高家這一家子確實都是男神經病,家族遺傳狂躁癥,代代亂倫,一部北齊史完全可以當三級片看。于媽神劇《陸貞傳奇》就改編自北齊亡國妖女的故事。北齊也不是好人都死絕了,我國著名美男子蘭陵王便是北齊皇子。
37、都城“金陵”
《瑯琊榜》中的京城叫金陵,當然就是南京啦。不過南朝梁時正式的稱呼是建康。“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敗越國,把吳越之地都搶奪而來,并在石頭山(今清涼山)筑城,石頭山屬于鐘山山脈,當時鐘山叫金陵山,所以這座建在石頭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為“金陵邑”。
38、鎮(zhèn)守云南的郡主
《瑯琊榜》中梅長蘇青梅竹馬的霓凰君主是鎮(zhèn)守云南的異姓公主。其實,魏晉南北朝時期,云南由彝族豪族爨氏統(tǒng)治,也不叫云南,叫寧州。
霓凰郡主姓穆,歷史上明清時期的云南就由木氏土司家族在管理。木氏本為納西族,沒有姓氏,歸順明朝后,朱元璋將自己的“朱”姓去掉一撇一橫,成為“木”字而賜名。
鎮(zhèn)守云南的女將,歷史上也真有其人,是清代順治年間定南王孔有德之女孔四貞。順治九年(1652年),李定國攻破桂林,負責鎮(zhèn)守的孔有德自盡,全家悉數被殺,只有孔四貞逃往北京,被孝莊太后收為養(yǎng)女,封和碩格格。孔四貞將門之女,性情剛烈,可惜三藩之亂爆發(fā)后,她被吳三桂軟禁,直到“三藩之亂”被平定后,才輾轉返回京師,晚景凄涼。北京的公主墳據說是安葬她的地方,有據說,因為這個地名得來的靈感,瓊瑤阿姨寫了《還珠格格》。
39、三省六部制
《瑯琊榜》多次出現(xiàn)戶部、吏部等稱呼,這是三省六部制下的有關部門。魏晉南北朝是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過渡期。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于西漢,于隋朝正式確立,于唐朝得到完善,是隋唐至宋時期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發(fā)布政令)、門下省(審查詔令)、尚書省(執(zhí)行召令),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40、時尚時尚最時尚
男子寬衣博帶。據說內衣是吊帶的,這畫風不敢腦補;不穿中衣,外衣寬大。女子穿曳地長裙,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主要發(fā)型為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都是一副好仙好美的樣子。
南北朝亦是民族雜居的時期,胡服成為時髦的服裝,特點是緊身、圓領、開叉。
41、古人相見,分外有禮
《瑯琊榜》中打招呼的禮數十分周全,而且給了不少特寫,應該是劇組考證過一些的,很用心。介紹一點常用禮節(jié),大家可以和劇集對照一下看看。
42、拱手禮: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于胸。用于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43、作揖禮:在胸前抱手,輕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用于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44、附手禮:雙手附胸腹間,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禮前站直。表示誠意正心。
45、戰(zhàn)國七雄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曠日持久的爭霸戰(zhàn)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zhàn)爭不斷。 “三家分晉”后,趙、魏、韓躋身強國之列,又有 “田氏代齊”,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
46、商鞅變法
(1)人物簡介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衛(wèi)國人,公孫氏,故又稱衛(wèi)鞅、公孫鞅,主張推行律法,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后到秦國,通過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史稱“商鞅變法”。
(2)變法背景
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勢力越來越強大,紛紛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進行政治改革、發(fā)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公元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開始。
(3)變法內容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廢井田、開阡陌;廢分封、行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推行秦律等。
(4)變法影響
一方面,商鞅前后兩次變法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加強了封建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商鞅雖死、其法不滅,后改革一直被沿用,幫助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后來秦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商鞅執(zhí)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刑法嚴酷,遭到當朝權貴猜忌,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執(zhí)政,商鞅中計而亡,死后遭車裂之刑。
47、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文學上,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他所創(chuàng)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并稱“風騷”。政治上,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后遭貴族排擠誹謗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楚懷王被殺,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汩羅江,后人設立端午節(jié)來紀念他。
48、戰(zhàn)國四公子
戰(zhàn)國四公子分別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
49、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學史上最后一個重要的階段。詩、詞、散文、小說、戲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小說在清朝取得了空前的發(fā)展。中國小說形成六大門類。三國演義為高峰的將士派小說,以紅樓夢為代表的人情派小說,以西游記為高峰的神話派小說,以水滸為高峰的農民起義派小說,以三俠五義為高峰的狹義派小說,以儒林外史為高峰的諷刺派小說。其中,清朝就占了三部。主要是因為清朝經濟的發(fā)展,帶動了文學的發(fā)展。
50、紅樓夢,原名是《石頭記》,曹雪芹著,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僅保存了80回,后40回為高鶚續(xù)。它是清朝小說的巔峰,不只是一部描述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已經超越了言情小說的范圍,更是一部對君主專制社會末期四大家族的興衰史的概述。